主页 > 网络美文 > 正文

关于孔子的故事50字(89条文案精选)

2023-12-14 10:25 来源:贴刊网 点击:

关于孔子的故事50字

1、孔子到周京,太庙中,参观各式各种的祭器。其中有一个大小与人相同的金人,口上黏着三道封锁。背上又刻着很长的铭文。孔子向敬叔道:“今天看见这三缄其口的金人,才知道做人不要多言,多言必失。不要多事,多事多败啊!”

2、又过了不久,有一个人夜里来找他。墨子凭直觉,觉察出这个人不是凡人。

3、比如,雍也篇: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4、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现在的孔子获得了人们的尊重。

5、同样道理,如果你对当下“生”的现象不清楚,那你也没办法了解将来“死”,是怎么一回事。你不能清醒、坦然、喜悦地面对“生”,那你也就无法清醒、坦然、喜悦地面对“死”。而惟有对生与死,都能做到清醒、坦然和喜悦的人,才有可能,超越生死。(关于孔子的故事50字)。

6、孔子七十一岁时,最得意的高足——颜渊以四十一岁之英年而谢世。颜渊无论是学问、德行、处世,都得孔子之真传,颜渊死,孔子的道统也将无人继承,所以孔子去吊丧时,哭得很悲伤,随从弟子说:“夫子太过于哀痛了!”孔子说:“真的过于哀痛吗?我不为他哀痛,还为谁哀痛?”

7、  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 (关于孔子的故事50字)。

8、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民间办学、第一个以教书为职业的人。他招收学生,不论贵贱、贫富、老少、国籍,只要带上十斤干肉作为见面礼就行了。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出身贫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学生仲弓的父亲是个“贱人”,家无置锥之地。子路侍奉双亲,常采野菜,“尝食藜藿”。原宪居屋“蓬户桑枢”。曾参衣衫烂褛,面部浮肿,手脚长茧。闵子骞冬无御衣,“以芦花衣之”。公冶长曾经是个犯人。漆雕开受过刑罚……

9、根据《孔子世家》记载,19岁,服母丧期满的孔子,打点好行装,仗剑去国,只身来到宋国。

10、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夏。有一天,他问孔子,有关他的一些同学们的修养情况。

11、那么,鲁昭公为什么会对一个二十岁,还没有出来做官的年轻人如此恩宠和重视呢?

12、孔子一个人,住在外祖父家受教用功,寒暑不歇,数年不倦,颜襄把胸中的学问,逐步传给他。在十五岁时,孔子就能在心中立定求学问之道的志向。

13、当然,孟子周游列国的境遇比孔夫子风光多了,出访的国家几乎都给他红地毯的待遇!孔夫子五十四岁开始游历各国,是一路坎坷,在齐国时遭到排斥,被宋国的人驱逐,交困于陈蔡两国之间,最终返回鲁国,当时孔子已经六十八岁,凡在外一十四年。返回鲁国后,孔子便远离政治,开启了编诗书,述礼乐,读易经,教学生的晚年生活。到鲁哀公十四年,孔子七十一岁,春天,鲁国的叔孙氏车子钜围猎时抓获一只模样奇怪的野兽,谁都认不得,感觉到一阵不吉利,便扔到街道上,孔子前往察看后,说:“是麒麟呀”,遂感叹道:“河不出书,雒不出图,吾已矣夫!”瑞兽出现应当是祥瑞的征兆,为宣示天下公道而来,如今生不逢时反遭荼毒,夫子非常悲伤,泪流满面,说:“我推崇的道是行不通了”,于是绝笔春秋。五百年后司马迁著《史记》,到元狩获麟,也罢笔不写了。另据《拾遗记》的记载,说夫子未生时麟吐玉书于乡里,上有文字说:“水精之子,系衰周之素王”,看相的人说:“夫子乃商王成汤的后身,温良恭俭让是无冕之王。”所以孔子见麟死而知自己天命将终,悲痛万千。

14、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孔子的故事50字二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条法律,如果有本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若有人肯出钱把这些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买回来,可以凭有关证据到鲁国国库领取国家相同甚至更多的补助。这条法律颁布之后,大大推动了鲁国人的救赎行为,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

15、夫子一生,敏而好学,学而不厌。他晚年的时候,特别喜欢研读《周易》,说:“再加给我几年寿命,从50岁的时候开始学习易经,这辈子就不会有大的过失了。”孔子学易,韦编三绝,并作了大量笔记,经过后人整理,形成了《系辞》、《象》、《彖》上下各两篇,《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各一篇,共十篇文字,也就是通常所讲的《易经》十翼,意思是给《易经》安了十只翅膀,帮助将来的人学习易经。为免啰嗦点到为止,有时间谈易经的时候再聊夫子的千古文章!

16、在《论语》里,孔子谈到“仁”的地方有多处。但都是谈“仁”的外用,谈如何达到“仁”。至于“仁”本身,是个什么境界,没有正面的描述。原因是,仁境的本体,用文字是无法确切地描述,这得靠修学者,用心的去体悟。

17、孔子知道之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被赎出来。

18、“因此,”孔子最后总结道:“如果将这四位同学的长处都加起来,来对换我的修养,我也是不愿意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一心跟从我,学习的原因。”孔子的故事50字四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为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埠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孔子长大后,亦不得不为生活做许多粗活。孔子后来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19、孔子八岁时,常常玩俎豆的游戏,俎与豆都是古时候的祭器,孔子与小朋友玩时,也有主祭、也有上香、献爵、奠酒、行礼……等。他经常玩这些游戏,一点也不觉得厌倦。

20、为什么说这是一件比失去母亲更不幸的事情呢,因为这意味着当时的统治者不认同孔子“士”的身份。

21、不料,行进约一公里后,因刚才转弯过急,车轱辘折断了。孔子无奈,让子路到前边的村庄去借一把斧子修理。

22、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23、孔子晚年不如意的事,接二连颜渊死后,子路在卫国为孔悝的邑宰,当时卫国父子争国,孔悝有难,子路毫不畏难避死,竟奋勇牺牲了。子路死后被剁成肉酱,消息传来,孔子哭于中庭,其悲痛是可想而知的。

24、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

25、孔子小时候连玩游戏都跟常人不同,他经常把祭祀用的礼器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

26、对曾参所说的话,子贡在心里,也以为然。不过,他没接曾参的话,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内走去。

27、后来,他好不容易生了个儿子,起名叫孟皮,结果又是个瘸子,按礼法来说,有残疾的儿子是不能主导祭祀的。

28、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便名扬九州,震动朝野。以后《史》、《志》有关章节都有记载。据《史记》记载,甘罗十二岁拜丞相时,还拿项橐作比喻,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自己出使赵国。南宋大儒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劝诸后生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盖出于此。

29、晚年的孔子終於認識到政治乃是自己煩惱的根源,於是大徹大悟,潛心學術和教育,最終留下了他在古代文化史上難以抹去的痕跡:編《春秋》、整理《詩經》和教書育人。

30、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31、父亲昔日的英勇和地位,母亲昔日的关怀和温暖,家族昔日的荣耀与富强,而今彻底成为了过去。

32、孔子弟子中的子贡是一个很有钱的成功商人,他在当时诸侯国的国际贸易中,在别的诸侯国遇到很多鲁国的奴隶,他自己掏钱将这些奴隶一一赎回,并且为了显示自己高尚的品格,不向国家要补偿金,并且颇以此为荣。

33、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34、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为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地化解了。

35、​   对于现代人津津乐道的“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句话,其实很多人不解其真意,还以为是说孔子是无神论者,或者是说孔子不知道鬼神之事呢。孔夫子是和释迦摩尼、老子一样境界的圣人,在其层次之下,可以说是无所不知,他可不是什么无神论者。孔子知道宇宙层次相当之复杂,另外空间的各种生命体无处不在。其中也有很多不善的生灵,为了达到邪恶的目的,会利用人性的弱点,甚至会和人类做不法的交易。孔夫子教导人们不要为了眼前一点私利而误入歧途,不要和那些不好的生灵打交道,所以不讲那些怪力乱神。西方也有类似的故事,歌德的名作《浮士德》不就讲了人和魔鬼做交易,把灵魂卖给魔鬼,换取人生短暂富贵的事吗?不要觉得这些都是古人编的故事,现在不也有很多人到处烧香磕头,目的就是为了自己求名求利吗?你想想看,真正的神佛怎么会和人类做这些交易呢?愿意做这种交易的,无外乎就是那些怪力乱神与妖魔鬼怪罢了。

36、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最后,孔子通过反复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37、孔子小时侯,常常与伯尼到宗庙看祭祀,可以说每逢祭祀必到,六岁时,就将祭礼看得非常熟透。

38、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39、孔子回到家里,跟弟子们谈及此事,赞叹不已地说:“马人先生可真是一位君子呀!他不愿意在别人面前议论主人的贤愚,但却是很巧妙地举了一个实例,将事情的真相,表露无遗。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因智识无力察远,德慧无足见机,所以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问卜。而古人云:善易者不卜。也就是说,一个真通易道,真有智慧的人,不用卜卦,也能直觉洞悉,事物变化的规律。”

40、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

41、颜氏看孔子成天玩俎豆的游戏,便诱导孔子与伯尼一起读书。孔子十分聪明,颜氏教他认字,一教便会,片刻工夫,即将母亲所教的功课,读得十分熟悉。

42、孔子与敬叔回到鲁国后,便入朝向昭公报告在周京观礼的经过。昭公十分欢喜,此后便常常召见孔子。孔子的声名因而大振,鲁国许多好学志士,纷纷来拜孔子为师。

43、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

44、但他並沒有取得從政的機會,直到二十六七歲的時候,才做了一兩回小官。公元前517年,由於魯國發生了政變,孔子到齊國闖蕩,自此開啟了顛沛流離的一生。

45、孔门弟子,言语最好的学生子贡,询问孔子实现仁德的方法。孔子回答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说,一个匠人心想做好一件工作,首先要把工具弄得锐利些。同理,要实现仁德,就必须亲近有德之人,自己先涵养仁德。

46、孔子被问住了,他觉得这孩子很懂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孩子说:“我叫项襄。7岁!”

47、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48、孔子见子夏这样,忙举手向下按了按,并和蔼地对子夏说:“子夏!你别着急,先坐下,听我慢慢说。颜回同学虽然他很仁慈,但有时他过分的仁慈,导致的不忍之心,使他变得一味地迁就他人,影响了自己对事态作出正确的决断,从而反而害了别人。所以说,他虽能仁,却不能忍。(注:佛家有时说慈悲生祸害,也是这个意思)”

49、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50、孔子在小时候,就表现出对“礼”的极大兴致,常带小伙伴们玩耍,演习仪礼,《史记》记载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长大后有机会出国到周王室,便跑去问周礼,大约是见到了老子,临走的时候老子还来送他,并赠言说:“聪明又有见地,洞察秋毫而招祸的,是喜欢议论他人的缘故;能言善辩,博学广识而身临危险的,是引起了别人反感导致的;为人子,为人臣,切切不要把自己当成标准来衡量宇宙,不要有一个固执的‘我’。”

51、少正卯与孔子同时。孔子之门人三盈三虚。孔子做大司寇的时候,就判处少正卯死刑,在宫门外杀了他。子贡向孔子进言道:“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老师您杀了他,会不会不恰当啊?”

52、说完,孔子截然返身回到琴案,操琴而作。子路闻后,也是随之持兵器,昂然合拍而舞。子贡见此,愧然自叹道:“我真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呀!”

53、“那子张呢?子张难道也有过老师之处?”子夏满脸狐疑。

54、子路在一旁听了孔子的这番教导,深受启示。后来,当他救了一位落水者时,别人要送他一头牛来答谢,子路就很恭敬地接受了。孔子知道了此事,欣喜地说:“今后愿救人于危难之中的鲁国人,会很多了。”

55、孔子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教书,他教导过许多学生,号称“孔门弟子三千”,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56、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与上大夫谈话时,中正而有诤辩,敢于说实话;

57、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

58、对有领袖气质的弟子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59、但是在齐国他并不受到重用,于是孔子又回到了鲁国。

60、孔子的另一位以德性出名的学生,就是闵子骞。他为后母所虐待,被父亲看到,非常生气,要将后母赶出家门,子骞跪在父前,代为求情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父亲怜其纯孝,后母亦被感动,邻里传为佳话。

61、他开创了私人讲学,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3000人,其中贤能的人就有72人。

62、(故事感悟)孔子认真负责地教育学生,并且诲人不倦,循循善诱,这是他对待教育的一贯态度,令人钦佩。在现实生活中,在传授或指导别人时,一定要耐心细致,认真负责,力求使每个学员掌握知识与技能诀窍,这样才不愧为人师。

63、孔子被问住了,他觉得这孩子很懂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孩子说:“我叫项襄。7岁!”

64、孔子尊师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汉明帝敬师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65、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CYoFBTfzd5dOgAJn1vK7g提取码:f5fk 有关孔子的小故事:

66、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

67、   孔子注重启发,他善于选择人容易接受的机会给予提醒。他说:“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也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譬如一张四方桌在这里,假使我告诉他,桌子的一角是方的,但他一点也不用心,不能悟到那其余的三只角也是方的,我就不会再向他废话了。”

68、    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虽然平时默不作声,但颜回是最能贯彻孔子思想,最认真对待学习的人。别人可能会因为所处的环境,以及外界的干扰而困苦,而颜回则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9、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70、一次,孔子受楚昭王邀请,到楚国去访问,途经陈、蔡两国之间。而陈、蔡两国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本国不利,所以,他们派兵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陈、蔡之间。孔子一行,因此连着七天没生火做饭。熬的野菜汤里,也没有一粒米,弄得不少弟子无精打采,面有菜色。而此刻,孔子却依然在室内,弦歌不止。

71、  子贡也曾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就是问,您觉得没钱的时候不谄媚别人,有钱了也不骄傲,这样的人咋样?

72、孔子教学生因人而异。有一次,子路问:“事情听到就干起来吗?”孔子反问:“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干起来呢?”另一次,冉有问同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应该听到就干起来。学生公西华不解,问老师: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作出相反的回答?孔子解释说:“子路胆大敢为,所以我要压压他;冉有胆小怕事,所以我要为他壮胆。”学生问什么是仁、孝?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孔子有不同的解释,这是因为药各中病,对症下药。

73、2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74、”不学诗何以言“——你不学诗你怎么会说话?

75、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

76、最后,孔子通过反复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77、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在那个时代这种事情是被允许的。

78、与下大夫交谈时,侃侃而谈,和气而又欢乐;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气。

79、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旍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馘,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 

80、  (顾曲周郎)东汉末年,吴中有一位名将叫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他出身士族,少与孙策友善,后归孙策,为建威中郎将,助策在江东创立了孙吴政权。

81、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请示当时鲁国的国君。得到鲁国国君的批准后。排遣一辆二马拉的马车,一个书童,一个车夫,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东周。

82、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孔子的故事50字,欢迎大家阅读。孔子的故事50字一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

83、孔子对学生们说:“项襄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84、孔子接着对子夏说:“至于子贡,他的口才的确很好,可谓辩才无碍。他精通语言的妙用,却不识语言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力量。所以,他能辩不能讷。”

85、所以,孔夫子被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的,在我们认为万恶的封建社会之所以能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根本上离不开孔夫子的教育思想和文化思想,“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86、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8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谓孔子自己一生品格的真实的写照。

88、孔丘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