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网络美文 > 正文

​美文美句支撑你生存下去的动力是什么?

2023-08-20 18:02 来源:贴刊网 点击:

美文美句支撑你生存下去的动力是什么?

美文美句支撑你生存下去的动力是什么?

image.png

****************

美文美句支撑你生存下去的动力是什么?

作者:塞外孤狼磊哥

发表时间:18-11-0900:05

支撑你生存下去的动力是什么?

生命郭峰,金美儿为了让生命绽放更多的光彩

首先要搞清楚,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父母给了你生命,是为了生命的延续,让你的人生更有价值。人活一世不是绽放光彩就是灰暗无边,要么光宗耀祖,要么就是遗臭万年。总得做点什么,不能浪费掉上苍给于我们的恩赐。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其实就是提升自己,影响别人带动别人,影响社会,做出自己应尽的那份责任,不管是谁都 要有担当才行。人字怎么写,一撇一捺,才支撑起一个人。意思让人有顶天立地,能容万物,只有如此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如果因为你的愚蠢和无知,导致不良的后果,我想不光是别人说你这人怎么档怎么样,慢慢的就连你自己也开始怀疑和讨厌自己了,没能力没本事一事无成,碌碌无为,和废人有何区别?唯一区别就是你还正常,但犹如行尸走肉,让人厌弃。我想每个人不会想成为如此之人吧?

继续活下去,是为了生活的更快乐,喜欢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实现美好的梦想来影响后代,别人认可社会认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你说呢?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和虚荣心。得到承认和满足这是人的最大欲望。

****************

深度美文:突破一秒前的自己!

作者:率真的感情

发表时间:18-06-3017:53

大家好,我是小编率真的感情,今天分享一篇突破一秒前的自己!美国通用公司总裁杰克韦克奇认为:“一个人的成功需要一系列的奋斗,需要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而不会一蹴而就,但是拒绝自满可以创造奇迹。

所以我们要时刻准备着超越一秒钟前的自己。大学时的同学毕业十年后再相见,当年相差不大的同学,现在有的已经成为事业有成的大老板,有的成为了硕果累累的科学家,而有的还是默默无闻、没有多大的起色普通人。两者相比,为何出现如此结局,其原因不外平如此:一个水远不满足现状,拼命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他们不能不有所长进。而另一个则以为自己很幸运,很了不起,什么都不用愁了,忘了居安思危,失去了进取之心,所以一直原地踏步,甚至被人遗忘。自满是对工作有极大负面效应的缺点。很多人在没有一点成就的时候,刻苦努力,像老黄牛一样踏踏实实地劳作;而一且有一天取得一点成就之后,就欣喜若狂、得意忘形。这种容易满足的习惯只能让自已重新回到以前,甚至变得一塌概涂。

不知道大家读过这样一则俄罗斯寓言没有,从前,在俄罗斯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位做刀的手艺人。他做的刀很漂亮,深受人们的喜爱。艺人的儿子长大了,子承父业,父子俩就开始一起做刀。儿子很聪明,不久,他做的刀开始超过父亲的了。起初,他做的罐刀和父亲做的卖一样的价钱。但是,父亲还总是训斥他,这样,他做刀就更加认真了没过多久,他做的刀的卖价就超过了父亲。父亲做的刀每个实两个卢布。他做得卖三个卢布。可是,父亲对几子的斥责并没有减少。他对子的刀总是欢毛求统,不是说这里有缺点,就是说那儿有毛病。儿子做刀就更加用心了。每个语刀能够卖到十卢布1面父亲做的刀还是眼以前一样,每个卖两个卢布。可是,父亲仍不满意。他还是照样挑儿子做的佛刀的毛病。

有一天,几子实在忍不住了。他气呼呼地对父亲说:”爸爸,你为什么老是挑我毛病呢?你做的还没有我做得好呢。我觉得我做的像刀什么毛病也没有,根本不必再加工。父亲很失望,伤心地说:“这些话从你嘴里说出来,我很难过。今后你做的刀的价钱水远也不会超出十个卢布了。”几子不明白父亲说的话是什么意思。父亲看了儿子一眼,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什么时候一自满,他就再也不会提高。从前有一天,我也对自己的手艺自满起来。结果从那天开始一直到现在,我做的刀只能卖两卢布一个,从来没有超过这个价钱。小小成就也是一种成就,这也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但社会的变化太快,长江后浪推前浪,如如果你在原地踏步,社会的潮流就会把你抛在后头,后来之辈也会从你后面追赶过去。

相比起来,你的“小小成就”在一段时间后根本就不是成就,甚至还有被海汰的可能。比如在十年二十年前,大学生确实稀罕,而现在呢?到处都是。所以,我们要时刻进取、勇于学习、超越一秒钟前的自己百货业公认的最伟大的推销员爱莫斯巴尔斯是一个真正具有进取精神的人。直到晚年,他仍保持着敏锐的头脑,不断产生出令人惊奇的新购思每当别人对他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时,他都丝毫没放到心里去。总是兴奋地说:“你来听听我现在这个新的想法吧。他94岁高龄时,不幸患了绝症,当有人给他打电话表示慰问时,他却丝毫没有悲伤的情绪:“嘛,我又有了一个奇妙的构想。”而仅仅两天后他就与世长辞了。

巴尔斯真正超越了一秒前的自己,他从没有认为自己已完成了一切水远在向下一个目标前进,甚至在死亡面前有句古老的名言: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不敢向高难度的工作挑战,是对自己潜能的画地为牢,只能使自己无限的潜能化为有限的成就。当看到别人很吃力地做一件事情时,潜意识就告诉自己这很难,自己做不到。其实有些东西,只要敢于大胆地前去尝试,就会获得成功小学课本里的一个故事大家都不陌生,故事的名字叫小马过河。当小马在一条大河前犹豫不前时,它看到了松鼠,它就问松鼠:“这条河深吗?”松鼠就对它说:“很深很深。前些天我的朋友就掉在里面淹死了,你千万不要过去啊,你会被淹死的。”

小马害怕了,它开始退缩了,当它退缩时,它看到了老牛,它就问老牛:“这里水很深吗?”老牛一边笑一边对它说。“孩子,这水还叫深吗?阿呵,水只能没到小腿呢,放心吧,一点都不深。”小马又开始犹豫了,他不知道应该听谁的了,这时一种想法从自己脑海中冒出,我要尝试一下,我要亲自试一下,于是它小心翼翼地向对岸走去,终于有惊无险的到达了被岸。当我们面临未知的困难时,只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盲目的听从他人的意见,自己勇于尝试,才能有更大的突破。个人不善于拔高自己,既不能超越别人,总是自以为是的找到“合理的借口”,这是一种非常致命的人性弱点。相反,拒绝借口,一定要高于他人,则是成为一个强者的最大动力埃里克霍弗深信:“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惟有虚心学习的人才能掌握未来。自认为学识广博的人往往只会停滞不前,结果所具备的技能没过多久就成了不合时宜的老古董。”

小编总结:看完这篇文章,就像文章里所说的一个人的成功需要一系列的奋斗,需要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而不会一蹴而就,但是拒绝自满可以创造奇迹。希望2018年6月30日看完这篇文章的人都会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喜欢的话转发,评论,点赞。

****************

美文:进步的意义

作者:父母圈圈

发表时间:18-03-2710:55

不付出努力,空谈进步是没有用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努力之后,你才会发现你自己有多么优秀,不努力你就不知道你自己有多么强大。古人曾说过:“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正是因为学习中有压力,所以才有动力,动力就像发动机,只有有了发动机才能前行。

不能成为“口号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有努力才能换取成功,单单痴心妄想,不仅无济于事,还有可能会更大退步。只有稳扎稳打才能学得踏实,有所进步。

只有每天进步才是最稳定的生活、既然如此,为什么要为了所谓的稳定放弃浪迹天涯;为了稳定丢掉生命无限的可能。既然世界上最大的不变是改变,那么就在这多姿多彩的生活里努力绽放吧。

进步近在咫尺,你的前方是进步,身后是退步,话句话说,前方是美好的未来,身后却是万丈深渊,当你处于这种境地,你会怎样选择?我想一定不会选择万丈深渊的吧!

推荐关注0-5岁育儿微信

孩子的世界,父母的家园,欢迎您关注父母天地

关注万能哥

一起,助身边人进步!

喜欢就给点个赞呗!

****************

论新时代

作者:新民晚报

发表时间:01-0310:53新民晚报社

《共筑中国梦》(油画) 刘宇一

2018年12月25日,杭州至黄山高铁开通运营,一列“复兴号”驶过桐庐县富春江特大桥。杭黄高铁全长265公里,初期运营时速为250公里,沿途经过7个5A级、50多个4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最美高铁”。 浙江日报 吴元峰 叶辉/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已经深入党心民心,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高度认同。沐浴着新时代的朝阳,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意气风发、豪情满怀,为完成新时代的新使命新任务,立足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奋勇进行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不断深化对新时代的认识,把握新时代的规律,增强新时代的自觉,引领新时代的潮流,创造属于新时代的人间奇迹。

一、新时代与历史大时代

新时代是中国历史发展和世界历史发展合规律性的演进阶段。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对历史大时代的把握,牢牢置立于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的科学分析判断上,并坚持从历史大时代的客观规律中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这是我们正确认识新时代必须掌握的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即社会的生产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区分历史时代的根本依据,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历史上“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及其在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的不同特点,使人类社会区分为不同的社会形态,同时也相应划分为不同的历史时期,这是马克思主义对于时代本质的根本立场。在时代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比其他任何思想体系都站得高、察得深、看得远,正是由这一根本立场决定的。

从这一根本立场出发,马克思主义科学阐明了时代的本质,揭示了时代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生产力的变革要求生产关系的相应变革以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拓展空间,否则这些生产关系就可能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随着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变更,建立其上的上层建筑也必定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直至催生新的社会革命。人类社会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社会形态和历史大时代的合规律性更替演进,充分验证了生产方式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社会时代不断更新的根本规律。尽管这一规律的呈现方式是具体的、多样的、曲折的、长时段的,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进程,总趋势不可逆转。

列宁深刻领会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他把这一思想与所身处的国际国内情势紧密结合起来,用于分析判断时代的本质和特征,写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不朽篇章。他指出,只有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

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尽管我们所处的历史大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的,“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 这个历史时代,就是从空想社会主义的道义批判到《共产党宣言》的科学飞跃,历经巴黎公社,特别是历经十月革命开辟的社会主义一步步走上世界历史舞台、资本主义一步步退出世界历史舞台的历史新纪元,就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并最终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大时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在500年的漫长历史中,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经历了无数的失败与成功、黑暗与光明的搏击,如同不息的江河,在人类大历史千回百转、跌宕起伏的大潮中滚滚向前,愈挫愈奋,生生不息。

中国共产党一登上历史舞台,就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把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同实现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结合起来,矢志奋斗、艰辛探索、勇往直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的根本成就,就是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铺就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间正道,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70多年、90多年、70年、40年、500年,历史回眸,就能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史、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的演进中,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历史与现实、世界与中国的历史大潮共同铸就的壮丽篇章。这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质内涵的伟大社会革命取得伟大成功的标志,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世界历史大时代和中国历史大时代交汇交融的辩证法,绘就了壮美的新时代画卷。

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政治判断,是我们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从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大历史观的高度,分析我国发展的历史阶段得出的正确结论,集中回答了处于新时代历史方位的中国,要举什么样的旗、走什么样的路,完成什么样的历史任务、进行什么样的战略安排,坚持什么样的发展理念、达到什么样的宏伟目标,处于什么样的国际地位、对人类作出什么样的贡献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准确把握我国的历史机遇期和战略机遇期,制定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战略策略,顺利推进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安排,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符合客观世界规律的科学依据,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时代理论的新发展和新贡献。

二、新时代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今天的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这是新时代的本质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大课题,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雄厚的物质精神基础,具有坚实的实践检验支撑。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彰显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价值,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使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也进入了新时代。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治国理政的卓越智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新时代,必须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利益固化藩篱,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新时代不仅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也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我们党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为人类探索更加合理更加美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改变了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坚定了越来越多国家的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潮、迎来复兴。

三、新时代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人类发展历史逻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是理论和实践在历史大时代深刻结合的丰硕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其基本依据,不仅在于我国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客观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在于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境界发生了质的飞跃。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伟大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伟大思想的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伟大时代的理论和思想结晶,是新时代的理论旗帜和思想标识。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正是紧紧围绕这个时代课题,深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进行艰辛理论探索,从而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来之不易, 弥足珍贵。这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潮流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提供遵循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根本指导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承认客观物质力量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强调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同样也强调伟大的思想和伟大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能够发挥重大作用。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精神的力量更是无比巨大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最根本的就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就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而这一思想之所以能够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勇往直前,正在于它回应了时代的声音,把握了时代的规律,根本在于它聚集了人民的心愿,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新时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民,达到了精神上完全主动的新境界。我们必须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回答新时代和新实践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让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四、新时代与世界大变局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大时代,也是从各民族的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历史大时代。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与世界的联系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更加深入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标志着中国的发展状态、发展趋势、发展愿景,与世界潮流同向同势,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中国深刻改变着世界,世界也深刻影响着中国。

生产力的革命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积聚力量,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给全球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人类历史大时代的主题,合作与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不同制度模式、发展道路进行着深层竞争和博弈。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逆全球化、反全球化、保护主义、孤立主义倾向抬头,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世界怎么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历史再一次站在前进的十字路口。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了新时代,毫无疑问,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正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变量,中国的新时代与世界历史大时代的深刻变化交汇在一起,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需要向世界反复声言的是,中国的变量带给世界的是正能量,新时代的中国向前进,推动世界向前进;新时代的中国是世界进步的动因,带给世界的是机遇。中国的经济体量已占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前所未有地增长,在全球发展中的作用前所未有地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中国的国际地位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些深刻变化,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使我国有了更强能力解决好自身问题,实现自身更好发展;也有了更强能力去合作协同解决世界性难题,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进步。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的发展成就和发展势头也使一些国家和势力感受到了威胁。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霸权地位和垄断利益,对我国的打压、阻遏不断加大。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完成好新时代的重大任务,更需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化危为机,赢得主动。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政党,也是为人类和平发展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这是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领导人念兹在兹的期望。新时代的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什么样的角色、什么样的作为展现在世界面前,以什么样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回应世界历史大时代提出的课题,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不仅决定着中国的命运,也影响着人类的未来。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新时代鲜明地体现出大党大国的负责任榜样和雄心壮志,怀抱大胸襟,承担大责任,真心实意、奋力躬行地把实现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立志为人类的共同发展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五、新时代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追求。可以说,一部中国现代史,就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与党的不懈奋斗、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指引的历史际会。社会主义既是人类社会历史形态有规律地演变在中国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国近代以来在血与火的现实面前进行社会革命,从而实现民族复兴唯一正确的道路。新时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胜时代。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瑰丽的文明形态,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统治阶级的没落,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国家积贫积弱,人民生灵涂炭。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历经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在近代以来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世所罕见的磨难,付出了惨痛巨大的牺牲,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拼搏,取得了令世界震撼的成就。新时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已经充分爆发出来,汇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

新时代,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形成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发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冲锋号令。

必须牢牢把握实现民族复兴这一时代主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昂扬的斗志和无畏的精神,不断为民族复兴大业添砖加瓦。从经济建设看,就是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从政治建设看,就是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从文化建设看,就是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社会建设看,就是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从生态文明建设看,就是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从国防和军队建设看,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一支世界一流军队;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看,就是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从外交工作看,就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六、新时代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永恒存在的,这一基本矛盾在社会形态发展演进的不同阶段有不同表现形式和特点,并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形式呈现出来。社会基本矛盾的不同表现形式和特点,是决定人类历史大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据,也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矛盾的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反映的是社会形态发展演进在某个发展阶段存在的最突出问题。一个社会既因为这个最突出问题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也因为解决这个最突出问题而获得最大发展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为主要依据的,这个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性质和特点与旧社会相比根本不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我国是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制约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早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虽然“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这就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以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在党的八大提出的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概括的基础上,更加鲜明地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而明确了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特征和最突出问题,并以社会主要矛盾的方式概括出来,以确定我国社会的历史方位、工作重点和奋斗目标,制定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巨大生机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出现了新的变化,有了新的特征和新的问题,从而使得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然发生重要变化。从生产方面看,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从需求方面看,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更多更高要求,同时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如此,矛盾的两端都变了,对矛盾的认识和概括也必然要随之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起来,成为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背后,是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其他各方面体制机制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形成,并被实践证明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优势巨大的,我国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基本是相互适应的,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创造人间奇迹的根本原因。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制度自信。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的制度还不是尽善尽美、完全成熟定型的,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好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在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之策,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

七、新时代与以人民为中心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是以少数人为中心、为少数人谋利益,还是以人民为中心、为多数人谋利益,是不同社会生产的性质的根本区别。新时代是每个人的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发展理念的灵魂。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就是指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的这样一种情况”。社会生产与人民需要、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新时代,从解决“有没有”到解决“好不好”,社会主义经济中生产和需要之间的这种良性互动进入了新的更高阶段。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的需要,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内的一切改革,目标指向最终无不是为了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需要,这正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就是新时代最根本的价值标准和价值立场,也是人民在新时代阔步前进的不竭动力。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不断做大“蛋糕”的同时,更合理地分好“蛋糕”。党的十九大对共同富裕作出了更加明确的战略安排,即到2035年时“人民生活更为宽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理想,经过新时代的奋斗,一定能够成为现实。要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美好生活的高尚境界。人越全面发展,创造的社会物质文化财富就会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社会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也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入新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全面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对全面发展的需要更加强烈,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定是与新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一起前进的全面发展的人。

八、新时代与世界现代化新途径

现代化是生产力发展进步的客观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强民富的程度。近代以来中国一代代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夙愿和不懈奋斗的追求,就是通过走现代化之路实现国强民富。中国自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屡屡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反动势力所阻断,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才真正开启了实现现代化的历程。在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下,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迅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使诸多不可能成为了可能。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已处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面协调推进的历史新起点,处于由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的历史新起点,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同步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势推进,中国即将赢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完全胜利,并在此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新时代不仅标明了我国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也标明了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方位。近代以来,无论是君主立宪、“师夷长技以制夷”也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以及“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也罢,形形色色的救国论无非是想找出一条现代化的出路。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这些现代化道路的设想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清除了阻碍中国走现代化道路的根本障碍,为生产力发展、为经济基础变革、为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从上世纪50年代起,我们党明确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为此艰辛探索。改革开放伊始,我们党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三步走”的战略安排,并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上世纪末提前实现前两个目标,即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又进一步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新时代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乘势而上,使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最终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新时代,我们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起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现代化的程度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跃升,现代化的范围从部分领域、部分地区向全方位覆盖,现代化的性质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人的素质层面深度延伸。

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光明前景已经日益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我国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进入现代化行列,这是人类历史上了不起的辉煌成就。新时代,不仅将为百年来中国艰苦卓绝的现代化事业打开胜利之门,而且也将为世界实现现代化开辟崭新途径,提供新的选择。从历史上看,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实现了现代化,走到了现代化的前列,以至于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人们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资本主义化,甚至美国化。但是,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之路,伴随的是血腥的对外扩张和残酷的殖民掠夺,奉行的是强权即公理和国强必霸的逻辑。历史证明,这条道路所依赖的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广大发展中国家无法效行,成功的没有几个,几百年间现代化国家的世界版图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一条迥异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打破了发展中国家对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路径依赖”。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是中国现代化道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根本标志。这是一条主要依靠内生力量谋求现代化的道路,是一条必须依靠和平发展谋求现代化的道路,这也是一条绝不走殖民主义的老路、绝不走国强必霸的老路的现代化之路。这就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深刻弊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展现了无比光明的前景。

九、新时代与伟大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全党,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伟大社会革命,要求我们必须时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时代是伟大斗争的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是勇敢者的时代。新时代,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我们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固步自封,绝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彷徨,必须勇立潮头、奋勇搏击,以壮阔情怀奉献新时代。

新时代,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要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始终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新时代,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培养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对胜利充满信心。斗争是现实需要,是精神状态,是必胜勇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斗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斗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斗争;面对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面对自然灾害,更需要斗争。只有坚决斗争、顽强斗争,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朝着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新时代,应对新风险新挑战、完成新使命新任务,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一片新天地。努力破除与新时代的新要求、新形势、新使命不相适应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方法;敢于下深水、涉险滩,勇于破藩篱、扫障碍,统筹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各方面创新,以改革开放的姿态豪迈走向未来。

新时代,面对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更高标准和更高要求,要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始终不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拿出恒心和韧劲,继续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管出习惯、抓出成效。我们党一定能够始终做到自身硬,一定能够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定能够始终拥有坚如磐石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力量。

新时代,面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大局,要永远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不因胜利而骄傲,不因成就而懈怠,不因困难而退缩,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美好未来和最高理想前进。

新时代的事业崇高而神圣,新时代的使命重大而光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是一个机遇大于挑战的时代,这是一个实现希望与梦想的时代,这是一个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的时代!我们切莫辜负了这个好时代!

****************

透彻理解中国新发展理念,这篇文章值得收藏

作者:央广网

发表时间:05-1811:47央广新媒体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发展理念如同指挥棒、红绿灯,体现了我国当前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

在201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接下来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又结合历史、现实与一些重大问题,从理论上、宏观上深入阐释了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内涵。2019年第10期《求是》再次刊发了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

2016年1月18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摄

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

(笔记标注版)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其他场合已经讲了不少,今天不从抓工作的角度全面讲了,而是结合历史和现实,结合一些重大问题,从 理论上、宏观上讲讲。

“学习笔记”注: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提出的,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下面,就和笔记君一起来看总书记对这5方面的阐释↓↓

第一,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两个翻番”是难以做到的。当然,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但 核心在创新。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坚持创新发展,是我们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

回顾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可以清楚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

16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创新活跃期,几百年里,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超过过去几千年的总和。特别是18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几次重大科技革命,如近代物理学诞生、蒸汽机和机械、电力和运输、相对论和量子论、电子和信息技术发展等。在此带动下,世界经济发生多次产业革命,如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每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都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面貌和格局。一些国家抓住了机遇,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迅速增强,甚至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发端于英国的 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英国走上了世界霸主地位;美国抓住了第二次产业革命机遇,赶超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从第二次产业革命以来,美国就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这是因为美国在科技和产业革命中都是领航者和最大获利者。

中华民族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前面说到我国历史上的发展和辉煌,同当时我国科技发明和创新密切相关。我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地理学等众多科技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发明创造同生产紧密结合,为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英国哲学家培根这样讲到: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3种发明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教派和人物能比这3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一些资料显示,16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300项发明和发现中,我国占173项,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我国发展历史上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以及其他许多方面对周边发挥了重要辐射和引领作用。 近代以来,我国逐渐由领先变为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错失了多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

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其主要特点是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更具垄断性。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新的创新战略,加大投入,加强人才、专利、标准等战略性创新资源的争夺。

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所以, 我反复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正处在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的重要时期,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是,总体上看, 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创造新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远远不够,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军事、安全领域高技术方面同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我们 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坚持创新发展,既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又要抓住关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要 超前谋划、超前部署,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 重大挑战,强化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力争实现我国科技水平 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做到 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增强我国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 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更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学习笔记”注:总书记曾无数次强调创新的极端重要性:“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在新发展理念中,总书记把创新摆在第一位去讲,就是因为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把握住创新这个核心,就等于抓住了发展的关键。

那么,如何坚持创新发展?总书记对此也曾多次阐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要抓好顶层设计和任务落实。要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澄清了模糊认识,指明了前进方向。

第二,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并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认识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矛盾运动规律。比如,马克思提出,社会再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两大部类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关系才能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实现。

我们党在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关于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战略。新中国成立前后, 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统筹兼顾、“弹钢琴”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他说:“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我们现在管的方面很多,各地、各军、各部门的工作,都要照顾到,不能只注意一部分问题而把别的丢掉。凡是有问题的地方都要点一下,这个方法我们一定要学会。”《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同志运用普遍联系观点阐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典范。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针对新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在改革开放不同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战略方针。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12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后来我们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对协调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解决我国发展问题上的方法论意义。

新形势下,协调发展具有一些新特点。比如,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再比如,协调是 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行业在其特定发展时期既有发展优势、也存在制约因素,在发展思路上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又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两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实现高水平发展。又比如,协调是 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强调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还比如,协调是 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我国正处于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个阶段是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发展不协调、存在诸多短板也是难免的。协调发展,就要找出短板, 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

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从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出发,我们要着力推动 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这是五中全会在部署协调发展时强调的重点。

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构建连接东中西、贯通南北方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开发格局,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工农城乡关系,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建立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相一致,使两者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

“学习笔记”注:在这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带我们重温了党在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中,对于协调发展理念和战略的认识与探索:“十个指头弹钢琴”、“‘两手抓’的战略方针”、“处理好12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等,无不体现出协调发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另外,总书记还透彻分析了新形势下协调发展的新特点,指出协调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这些新特点蕴含着深刻的唯物辩证法内涵,值得重点学习体会。

第三,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那些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

上个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其中,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先后导致近千人死亡、75%以上市民患上红眼病。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首次暴发的短短几天内,致死人数高达4000,随后2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此后1956年、1957年、1962年又连续发生多达12次严重的烟雾事件。 日本水俣病事件,因工厂把含有甲基汞的废水直接排放到水俣湾中,人食用受污染的鱼和贝类后患上极为痛苦的汞中毒病,患者近千人,受威胁者多达2万人。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对化学农药危害的状况作了详细描述。

据史料记载,现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也曾是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于毁林开荒、滥砍乱伐,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蔓延,湮没了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沙漠的扩展,毁坏了敦煌古城。科尔沁、毛乌素沙地和乌兰布和沙漠的蚕食,侵占了富饶美丽的蒙古草原。楼兰古城因屯垦开荒、盲目灌溉,导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河北北部的围场,早年树海茫茫、水草丰美,但从同治年间开围放垦,致使千里松林几乎荡然无存,出现了几十万亩的荒山秃岭。这些深刻教训,我们一定要认真吸取。

在对待自然问题上,恩格斯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 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这个道理要铭记于心、落实于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是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的,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羡慕我们的地方。同时必须看到,我们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比如,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这样的状况,必须下大气力扭转。

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论语》中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我讲过,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前不久,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我强调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就是这个考虑。

各级领导干部对保护生态环境务必坚定信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决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要坚定推进绿色发展,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 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 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学习笔记”注: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工作历来看得很重。在正定、厦门、宁德、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期间,他都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在这次讲话中,他更是以史为鉴,从国外征服自然而陷入生态困境的历史,讲到惨遭自然无情报复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再到国内典型案例,引导我们认清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警示我们时刻吸取教训,决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

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总书记曾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6点原则,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五是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六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第四,着力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我国30多年来的发展成就得益于对外开放。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 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

经济全球化是我们谋划发展所要面对的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虽然是冷战结束以后才流行起来的,但这样的发展趋势并不是什么新东西。早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就详细论述了世界贸易、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等问题。《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洞见和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逻辑、过程,奠定了我们今天 认识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

经济全球化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阶段,西方国家靠巧取豪夺、强权占领、殖民扩张,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基本完成了对世界的瓜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 二是两个平行世界市场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世界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在经济上则形成了两个平行的市场。 三是经济全球化阶段,随着冷战结束,两大阵营对立局面不复存在,两个平行的市场随之不复存在,各国相互依存大幅加强,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演化。

与之相对应,我国同世界的关系也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从闭关锁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阶段,先是在鸦片战争之前隔绝于世界市场和工业化大潮,接着在鸦片战争及以后的数次列强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成为积贫积弱的国家。二是 “一边倒”和封闭半封闭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向苏联“一边倒”和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文革”中基本同世界隔绝。三是 全方位对外开放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充分运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了我国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革。

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改革开放初期,在我们力量不强、经验不足的时候,不少同志也曾满怀疑问,面对占据优势地位的西方国家,我们能不能做到既利用对外开放机遇而又不被腐蚀或吃掉?当年,我们推动复关谈判、入世谈判,都承受着很大压力。今天看来,我们大胆开放、走向世界,无疑是选择了正确方向。

20年前甚至15年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手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今天反而是我们被认为是世界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积极主动同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作斗争。这说明, 只要主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不但能发展壮大自己,而且可以引领世界发展潮流。

我们现在搞开放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同以往有很大不同,总体上有利因素更多,但风险挑战不容忽视,而且都是更深层次的风险挑战。这可以从4个方面来看。一是 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正在改变全球政治经济版图,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大势难逆,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出现变革迹象,但争夺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主导权的较量十分激烈,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政治、军事上的优势地位尚未改变,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形成依然任重道远。二是 世界经济逐渐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西方国家通过再工业化总体保持复苏势头,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生新变化,但国际范围内保护主义严重,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出现政治化、碎片化苗头,不少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世界经济还没有找到全面复苏的新引擎。三是 我国在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中的分量迅速上升,我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最大货物出口国、第二大货物进口国、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最大外汇储备国、最大旅游市场,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版图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我国经济大而不强问题依然突出,人均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更是同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我国 经济实力转化为国际制度性权力依然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四是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加均衡的阶段,我国对外开放从早期引进来为主转为大进大出新格局,但与之相应的法律、咨询、金融、人才、风险管控、安全保障等都难以满足现实需要, 支撑高水平开放和大规模走出去的体制和力量仍显薄弱。

这就是说,我们今天开放发展的大环境总体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有利,同时面临的矛盾、风险、博弈也前所未有,稍不留神就可能掉入别人精心设置的陷阱。关于下一步怎么开放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已经作出部署,我在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提出了要求。希望大家不断探索实践,提高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学习笔记”注: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就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出发,分析了当前我们对外开放中的有利因素与面临的风险挑战,强调今天开放发展的大环境“总体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有利”,但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博弈,“稍不留神就可能掉入别人精心设置的陷阱”。对照近一段时间由美国主动挑起的中美经贸摩擦,我们会对总书记的这段话有更深刻的领悟。

第五,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来的,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全面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具体而生动地描绘了“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的状态。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当然,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 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共同富裕。1990年12月,他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江泽民同志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胡锦涛同志也要求“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我国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共享水平显著提高,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其内涵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共享是全民共享。这是就共享的覆盖面而言的。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 二是共享是全面共享。这是就共享的内容而言的。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 三是共享是共建共享。这是就共享的实现途径而言的。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 四是共享是渐进共享。这是就共享发展的推进进程而言的。一口吃不成胖子,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我们要立足国情、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思考设计共享政策, 既不裹足不前、铢施两较、该花的钱也不花,也不好高骛远、寅吃卯粮、口惠而实不至。这4个方面是相互贯通的,要整体理解和把握。

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十三五”时期的任务和措施有很多,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层面的事。一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不断把“蛋糕”做大。二是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要扩大中等收入阶层,逐步 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特别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坚决打赢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战。落实共享发展是一门大学问,要做好从顶层设计到“最后一公里”落地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效。

“学习笔记”注:如果说前四个发展理念着重指导解决发展动力和发展路径问题,共享理念则着重指导解决发展为了谁和发展成果如何分配问题。在讲话中,总书记进一步把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归结为不断把“蛋糕”做大、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这两个层面的事。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讲话的一部分。)

小结:对于新发展理念,应当深学笃用,这是我们一切行动的指挥棒、红绿灯。知行合一,贵在行动。正如总书记强调的:“不能讲得头头是道,做起来轻轻飘飘。”追求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一切都要从点滴实干做起,要讲实效、出实绩,切实做到真落实敢落实善落实。

****************

以动力变革赢得发展主动

作者:中国经济网

发表时间:04-2207:32中经网传媒有限公司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做好推动动力变革这篇大文章,以动力变革赢得发展主动,迫切需要研究发展动力转变的进程,迫切需要关注发展动力的新趋势和新问题,迫切需要聆听释放新发展动力的对策建议。上海作为一座勇当“排头兵、先行者”的城市,在推动动力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勇于攻坚,其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报特邀专家学者对此进行深入阐述,以飨读者。——编 者

动力转变的历史演进分析

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始终走在全国前列。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引领全国,对接国际通行规则,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上海的发展动力发生了新变化。上海发展动力因素转变的历史演进脉络,可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就业结构持续优化,高端人才加快集聚。人才集聚和人口增长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上海长期高度重视人才动力,不断推行新的人才政策以推进人口结构的深层优化,整体提高人员素质,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机制。从数据来看,自2003年以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越来越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不断提高。整体来看,在人口总量上升的同时人口结构不断优化,适应着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第二,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上海最终消费率多年来保持稳定增长。上海最终消费率从2008年的51%持续上升到2017年的57.3%。同时消费对经济、税收和就业贡献显著。2018年上海市商贸业就业人数达到333万人,贡献了全市近四分之一的就业岗位。2018年全市商贸业增加值5002.95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5.3%。消费税作为政府财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到2017年年均增速14.26%,占全市税收比重长期保持在6%左右。

第三,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国际资本流入规模攀升。2013年至今,上海主要通过自贸试验区建设推动服务业的深度开放,不断优化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结构。自2003年以来,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直线增加,到2017年已增加到625家,相当于2003年的11倍。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受开放红利的支撑,上海吸收国际直接投资增速持续增长。2003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额不断增加,2015年达到一个顶峰,外商直接投资额为185.59亿美元。2016年外商直接投资额出现一个小幅度的回落。就外部因素而言,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不确定因素较多对上海的外商投资造成了一定影响,对此需要高度关注。

第四,产业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加快形成新型工业体系。目前上海产业体系中工业仍占较重要地位。2003年后,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第二产业对上海经济发展的贡献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近年来,着眼上海建设全球城市这一目标,全市工业实施了新一轮布局调整。一方面,上海郊区工业全面参与到全市支柱工业的发展中,以新兴产业发展推动整体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加大对传统工业的改造力度,以技术改造和产业集聚实现产业升级。总体来看,上海正加快形成与全球城市相匹配的新型工业体系。

第五,改革开放释放出新的制度动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上海得到了迅速发展,浦东的开发开放和“四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激发了以往积累的雄厚发展动力。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上海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为全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路径。2010年的世博会也为上海注入了城市发展的新活力,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城市品牌营销、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有了重要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设立上海自贸试验区,并明确了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科创中心的新定位,契合了城市发展的方向,有助于上海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融合建设,也赋予了上海更为长远、更为根本和更为持续的发展动力。

发展动力面临新问题新挑战

当前,上海发展动力出现了新的趋势,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是人才管理机制不够灵活,影响高层次人才集聚。对标全球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上海在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仍存在瓶颈。如,顶尖人才引进不足,缺乏真正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师级人物和高层次创新团队;人才管理机制不够活,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率低,影响了人才集聚并发挥作用;等等。

二是新消费新模式需要加强培育,行业监管要跟上业态创新步伐。当前上海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模式仍然有待培育,未来消费的重点方向应在中高端消费、进口消费、服务消费等方面。由于口岸贸易便利化不足,目前国外品牌新产品进入上海市场仍需较长周期,流程较多。由于面向新模式新业态的相关法律法规缺失,传统监管方式跟不上新业态的发展,服务消费领域的市场准入和开放政策制度欠缺,相应的体制机制还没有跟上消费升级和商业创新的步伐。

三是国际直接投资增速下滑。尽管从2003年到2015年,外商直接投资额从58.5亿美元增长到185.59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中方投资额从1.72亿美元增长到158.97亿美元,涨幅惊人,但之后投资额有了一个小幅下降。整体来看,上海“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程度在不断加深,但受国际形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投资额会有一定幅度的波动。

四是工业发展速度减缓,智能制造缺乏核心技术,原创研发动力不足。从工业总资产贡献率来看,2003年至2017年间比较稳定,基本集中在10%至14%之间,波动幅度不大。但上海工业总资产贡献率自2010年来逐步趋于平缓,并开始呈下滑趋势。技术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成为首要瓶颈因素。在智能制造领域,核心技术与产品自主化率有待提高。目前,上海实现制造过程智能化的重要基础技术主要依赖进口,对于一些重要装备和制造过程,尚未掌握系统设计与核心制造技术。近年来上海在科研创新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尽管研发投入在增加,整体科研成果数量也不少,但成果质量有待提高。企业往往倾向于将创新的重点放在跟踪和模仿上,原始创新的动力明显不足。一些企业研发团队没有及时建立行业系统性的管理平台,研发费用被用在重复和已有的技术上,导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效率不高。

五是城乡一体化水平有待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集约化管理仍不平衡。上海中心城区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与国际大都市相比差别不大,但上海郊区管理水平和形象品质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地位较不相称。在上海市区高速发展的同时,郊区的发展速度拉低了整体进程。同时,上海郊区工业有比较强的制造能力,但经营粗放,集约化程度差,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产业集聚水平不高。上海郊区发展的不足,也是上海新一轮发展的动力所在,表明上海郊区还具有较大的发展潜能。

六是城市治理模式有待转型,营商环境还需改善。营商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土壤,直接影响地区的经济繁荣程度,对中小企业影响尤其较大,最终反映在经济增长、财税收入、社会就业等各个方面。近年来上海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特别是通过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力求率先建立符合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要求的营商环境和制度规范。自贸试验区在政府简政放权、投资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经验,但是上海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仍然任重道远。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未来一个时期,上海还将面临不少挑战,特别是城市治理模式有待进一步转型,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基层治理模式有待优化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靠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改革来充分释放制度红利。

着力释放新发展动力的对策建议

在未来发展进程中,上海还需找准着力点,发挥人才、消费、资本、制度等要素的作用,不断释放新的发展动力。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建立柔性流动机制。发挥人才动力,需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从人口角度做到总量合理和结构优化是对人口的新要求。要建立柔性人口流动机制,基于城市承载能力,探索管理问题。在城市发展中,不仅需要高学历人才,还需要专业人才,不同人才在总量中的比例要合理。要完善人才引流制度,优化人才结构,通过建立相关机制,培育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人才等,实现城市与人口高度匹配。

二是把握消费升级方向,培育消费新增长点。适应消费结构、消费模式和消费形态变化,培育和发展时尚消费、网络消费、文化消费、旅游消费等,进一步引导绿色消费、柔性定制消费等,创造和引领新消费热潮。围绕大量消费外流现象,进一步支持跨境电商等发展,积极优化国际中高端商品和服务品牌在国内的布局、定价机制,逐步引导境外消费回流。同时,还要适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提供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三是抓住资本市场开放机遇,激发金融集聚力。上海要发挥国际金融中心功能优势,加大银行、证券、保险引资力度,扩大境外金融机构在沪业务范围,拓宽中外金融市场合作领域。鼓励和支持外资金融机构发展,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将区域性乃至全球性总部设在上海。发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和辐射效应,充分利用上海主场优势,推动商品和服务新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国际直接投资项目落地。上海要用金融优势吸引全球创新资源,整合科技优势,提升创新资源的流动率和利用率,从而对全球创新网络产生重要影响,从创新中激发金融集聚力。

四是瞄准国际前沿方向,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引领经济结构转型。上海制造业在国内属先进水平,但仍应着眼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上海要根据制造业产业链的形态来布局各个环节的创新工作,实施一批关键领域的技术攻关项目,加快突破制造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提高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利用率,在未来的制造业发展中应更侧重研发设计,发展高端制造。在产业选择方面,应将改革创新的重点放在集成电路、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

五是加强财政统筹,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发展一体化,不仅有利于发展空间扩大和资源要素流动,而且有利于提高中心城市的带动力,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上海的新城和农村应进行专业规划,探索适应新形势的城乡一体化模式。改善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支出需要加强统筹。应优化要素配置、促进城乡互动发展,进而增强区域整体实力。特别是在河道整治、卫生医疗和基础教育等方面应加大力度,制定相应配套措施;在环保投入和道路打通方面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在医疗、教育资金使用方面应更好发挥统筹作用,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同时,还应加快推动郊区城镇产业和各类园区创新升级,加强产城融合,促进城乡一体化,使城乡在经济、文化、生态等要素上优化组合、交融协同、和谐发展。

六是提升治理能力,转变政府职能。制度变革是上海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未来应以政府改革为突破口,扎实推进经济体制各项改革,建立优化包容性创新体制机制,向学习型、创新型和服务型政府转变,努力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总报告执笔:上海华夏经济发展研究院课题组 李清娟)

来源:经济日报

****************

发展理念的一场深刻革命--理论-人民网

作者:闪电新闻

发表时间:05-1613:43山东广播电视台

原标题:发展理念的一场深刻革命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摄

2016年8月16日凌晨,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中国酒泉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图为2016年12月9日,“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与阿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平台建立天地链路(合成照片)。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设立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是雄安新区蓝绿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为白洋淀景观。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2018年4月13日,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之际,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10月,《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公布。至此,全国12个自贸区组成改革开放的“新雁阵”,引领中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进程。图为三亚国际免税城夜景。 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摄

2019年5月,延安向世界宣告告别绝对贫困。脱贫攻坚,让延安从黄到绿,由穷变富,红色圣地旧貌换新颜。图为2019年5月10日拍摄的延安城。 新华社记者 陶明/摄

伶仃洋海天一色,烟波浩渺,港珠澳大桥碧海虹飞,连接三地,国人感慨,世界震撼。想当年,“零丁洋里叹零丁”,看今朝,“伶仃洋上望复兴”,伶仃洋见证了一个东方大国的复兴与自信。“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大桥的建成通车“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铿锵有力,直抵人心。

今日之中国,正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我国经济发展态势出现新变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年均增速超过7%,2018年经济总量超过9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万美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30%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经济结构实现重大变革,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7%,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6.2%,展现出十足活力;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3%,脱贫人口8000万以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一个个耀眼数字的背后,体现着党和人民的不懈努力,也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一切成就的取得,从根本上说,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就在于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

在《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深邃道理进行了全面透彻阐述,为全党在发展问题上提供了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科学指引。时时重温这篇经典文献,从中体悟磅礴的思想伟力,对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发展理念是怎样得来的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总由一定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我国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生的深刻变化,要破解发展难题、开创发展新局,首先要把树立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搞清楚、搞正确。

新发展理念从何而来、如何而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这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从国际发展大势看,世界经济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蔓延,西方国家结束黄金增长期,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国际竞争更趋激烈,保护主义、内顾倾向初见端倪,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

从我国面临问题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变,但长期快速发展中积累的矛盾、问题也不少。比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的问题,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问题,等等。

“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国际、国内形势“变”和“不变”叠加,简单沿袭原来的发展观念、发展路子,把发展片面理解为增加生产总值,一味以生产总值排名比高低、论英雄,显然已经行不通。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以宽广的视野观察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科学分析时代大势,准确把握发展要求,创造性提出新发展理念,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开出了系统药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按照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些重要论述,鲜明体现了新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战略思想,所揭示的经济发展规律,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规律的科学把握和深刻反映,为我们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提供了行动指南。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认清和用好经济建设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全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充分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深刻分析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发展趋势、发展挑战,对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作出了全面系统的、理论形态上的创新创造和概括提炼,坚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各种关系、各个方面规律的认识和运用,上升到全新境界。

原标题:发展理念的一场深刻革命

第一动力要强劲

古希腊神话里,第一勇士阿喀琉斯刀枪不入、战无不胜,但脚后跟却是其致命弱点。在特洛伊战争中,对手正是抓住这一命门,将这位英雄射死——“阿喀琉斯之踵”因此得名。

新发展理念中,创新为什么排在第一位?在这篇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纵论古今,旁征博引,用《荷马史诗》中这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典故以及大量历史事例,深刻阐明了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决定性意义,强调创新能力不强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罗马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等之所以最终走向衰败,除了政治、军事、地缘上的因素外,创新不足是重要原因。近代以来,英国、德国、美国等国家的先后崛起,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抓住了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中华民族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曾经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近代却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一个重要原因则是错失了多次科技和产业革命的良机。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明显提高,正在由过去的跟跑为主,逐步地转向更多领域中并跑、领跑。但从总体上看,创新能力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短板,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互联网核心技术、芯片制造等领域被人“卡脖子”的现象时有发生。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越来越大的压力,拼投资、拼资源、拼环境的老路已经走不通。

新路在哪里?就在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正是基于对创新与发展关系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总书记2013年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2014年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2016年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2018年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2019年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再次强调,“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念兹在兹,大声疾呼,强力推动。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沿着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天宫遨游、蛟龙探海、天眼探空、悟空探秘、墨子传信、大飞机一飞冲天、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创新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成果,推动着发展动能的转换,改善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引领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进步。

下好全国一盘棋

和声美妙,贵在协调。弹钢琴只有十个指头各司其职,协同发力,旋律才会悦耳动听。弹钢琴如此,经济社会发展亦然。只有把握“协调”这个要诀,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才能奏出协调发展的“交响曲”。

协调发展究竟有多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把协调发展比作“制胜要诀”,充分凸显了协调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一言以蔽之,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其根本目的是要增强我国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

协调发展之所以是“制胜要诀”,在于它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人类社会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种活动的统一有机体,形成了一系列重大关系。这些重大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出现不平衡不协调的状态,影响整个社会健康发展。比如,供给体系和需求体系如果脱节,就会出现供求失衡、产能过剩,使经济增速减缓;又比如,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社会风气就可能变坏,并反过来制约经济发展,等等。

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不同阶段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当前,我国协调发展有哪些新特点,又面临哪些短板?对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精辟阐述。就特点来说,他强调,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协调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就短板来说,他指出,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针对这些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并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大部署。

为推动我国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进行深入调研,足迹遍布神州大地的山山水水。2014年在北京考察时,他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2015年在浙江调研时,他要求“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2016年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他强调要“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加强协调,形成合力”;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018年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他要求“做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这篇大文章”;2019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他强调要“构建促进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

而今,东西南北中,“全国一盘棋”的经济社会发展新蓝图清晰呈现。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四大板块”协调发展的战略进一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步入快车道,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协调发展正在全面布局,扎实推进,向着更加平衡、更加协调的方向不断迈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走进今日的浙江安吉余村,青山环绕,小溪潺湲,一幅生态美、百姓富、乡愁浓的生动画卷扑面展开。可曾想到,此处十多年前还是空中飞沙走石、河里泥浆遍布的脏乱差景象。余村的华丽转身,始于2005年。这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前来调研,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崭新理念,为余村指明了绿色发展的光明之路。

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等诸多古老文明,大多发源于水量丰沛、森林茂密、田野肥沃的地区。生态状况的急转直下,也让巴比伦、玛雅等一度兴盛的文明,由盛转衰。无数的事实证明,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

习近平总书记讲,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我国发展的明显短板。他严正指出:“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这样的状况,要“下大气力扭转”!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解决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历数古今中外的惨痛教训,深刻阐释了绿色发展的丰富内涵:“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等。这些重要论断,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鲜明宣示了担当历史重任的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沿着工作的轨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一步步在实践中形成、丰富和发展。在河北正定,他提出“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的理念;在福建,他反复强调,资源开发要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效益的协调;在浙江,他大力推动生态省建设,并直接推动当地“自然休养”“生态补偿”等改革探索;在上海,他强调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下大力气解决一些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位置: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重要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重要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重要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总书记为海南定位,强调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为湖南定位,谆谆告诫,“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这样的乡情美景不能弄没了;为青海定位,殷殷嘱托,要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为长江经济带定位,反复叮嘱“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到四中全会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再到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初具规模,到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生活,再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实现良性互动……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重大成就,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好蓝图,正在中华大地上坚定展开。

原标题:发展理念的一场深刻革命

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上海中心大厦,632米的中国第一高楼,其设计方案由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审定。时光荏苒,一晃11年过去了,这座建筑已成为上海新地标。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楼119层观光厅,俯瞰上海城市风貌。东方明珠、环球金融中心、杨浦大桥、世博园区……一处处经典建筑铺展成一幅壮美长卷。

上海成就了开放,开放成就了上海。上海之美,上海的优势,开放举足轻重。上海是中国开放的一个例证,开放也是中国走向未来的关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深入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以及我国同世界关系的发展历程,指出,经济全球化大致经历了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两个平行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三个阶段;与之相对应,我国同世界的关系也大致经历了从闭关锁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一边倒”和封闭半封闭、全方位对外开放三个阶段。回顾历史,联系我国对外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只要主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不但能发展壮大自己,而且可以引领世界发展潮流。”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谋划发展所要面对的时代潮流。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在世界范围广泛展开,世界各国经济日益融合,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紧密联系,生产要素全球流动,各国日益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世界经济已经连接成一片大海。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不可能,也做不到,因为不符合历史潮流。

习近平总书记是经济全球化的坚定推动者。针对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潮流,他在多个场合旗帜鲜明地阐明中国立场、中国主张。2016年在20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他指出,“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他指出,“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他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他形象地把中国经济比作大海,并向世界宣示,“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这些重大论断回音缭绕、意蕴深远,表明了中国坚持开放发展的坚定决心,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如今的中国,已被视为世界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积极主动地同国际上的保护主义作斗争。

与过去相比,我国开放面临的形势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此,应如何认识?习近平总书记从国际力量对比、世界经济前景、我国与世界的关系、我国对外开放的新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事实一再印证习近平总书记的光辉论断!的确,中国开放发展的大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有利,但面临的矛盾、风险、博弈也前所未有,稍不留神就可能掉入别人精心设置的陷阱。

如何推动开放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提高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的总体要求。2013年9月和10月,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他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开放合作、促进和平发展的“中国方案”。在“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下,我国推出一系列高质量对外开放新举措,如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等。面向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着力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全面开放新格局。

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019年5月,革命圣地延安传来所有贫困县整体“摘帽”的喜讯,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庄严承诺——“让老区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今天在这里化为美好现实。8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在这片黄土地上扎根生长,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如今,延安以决胜脱贫攻坚、迈向全面小康的最新战绩,生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初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人民,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共享理念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人民”二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里分量最重、牵挂最多。党的十八大以来,他无数次强调,我们伟大的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应该由人民共享。近年来,我国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稳定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

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掉队。这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倾注了大量心力,率领全党全国人民战天斗地,誓与千百年来的贫困抗争到底,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从黄土高坡到青藏高原,从太行山脉到乌蒙山区,从“贫瘠甲天下”的甘肃定西到“隔山走一天”的四川大凉山,总书记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的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赴重庆考察调研,历经7小时专程去看望一个贫困村,他说,“不怕路远,哪怕一天只看一个点”,因为“只有看到中国贫困的真实状况,我们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下,我国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创造了世界减贫史的奇迹。

如何理解共享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从覆盖面而言,要全民共享;从内容而言,要全面共享;从实现途径而言,要共建共享;从推进进程而言,要渐进共享。这四个方面相互贯通,必须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

如何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从两个层面作出了部署,强调要做好从顶层设计到“最后一公里”落地的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蛋糕”做大。另一方面,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要坚定不移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不断积小胜为大胜,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我国发展底气足、前景好

新发展理念,源于伟大实践,又指导伟大实践,其思想价值已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成就和变革充分证明。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发展理念的系列重要论述,需要经常学、反复学,真正学深悟透,使之落地生根,化为普遍实践。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未来发展作出了战略安排。实现这一战略安排确定的各个目标,条件充足、信心百倍,十分关键的根据,从发展道路上看,就是有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指引。当前,遵循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就一定能够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要进行伟大斗争。面对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面对诸如中美经贸摩擦这样的“变数”,更加体会到新发展理念的弥足珍贵,更加需要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自觉性。

今日之中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经济底气足、韧性好,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我们必定能够应对包括中美经贸摩擦在内的各种风险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势不可挡,光辉的彼岸就在前头。

****************

观点丨解放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

作者:新华网客户端

发表时间:18-09-1213:28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来源:解放军报

解放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

■王丽

改革开放40年来,解放思想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没有不间断的解放思想,就不会有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党的十九大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显示了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和巨大信心。全面深化改革同样需要解放思想,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打破新的传统思维束缚,实现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再变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进一步解放思想,核心在于转变观念、更新思路,用创新的思维和办法应对、解决前进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

进一步解放思想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意义深远重大

解放思想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法宝。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探索规律、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国革命胜利靠的是解放思想,靠的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适合自身的革命道路。改革开放成功同样靠解放思想,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辉煌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充分显示了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在坚持党对改革开放的领导、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前提下,紧紧把住进一步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结构体系的存在和发展。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而解放思想则是改革和发展的先导。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这些重大判断和战略部署,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适应新要求、迎接新挑战,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引领。改革本身就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调整改进利益分配机制的过程。改革越深入,触及矛盾的层次越深,遇到阻力就越大,唯有坚持改革才能解决重大矛盾,唯有攻坚克难才能化解风险隐患,唯有解放思想、自我革命才能消除发展阻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解放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解决新矛盾、实现新发展的“金钥匙”。因此,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要求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把全党和全体人民的思想统一凝聚到新的思想坐标上来,引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是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凝聚起改革的强大动力,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解放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所在。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针对制约发展的顽瘴痼疾,必须通过深入解放思想澄清各种模糊认识,从而破解困扰改革发展的难题和障碍。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解放思想同样没有止境没有尽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唯有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突破观念的禁锢,打破各种阻碍加快发展的思想桎梏和体制性障碍,用创新的思维和办法应对、解决前进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之路。

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抓住关键要害

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价值取向。首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其次,坚持科学的目标导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这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此为导向深入展开。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我们党始终把服务人民作为根本宗旨,一切为了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民为中心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改革如果偏离了这一价值取向,就违背了初衷,也难以继续推行下去。

努力强化思维方式变革。没有思维方式的变革,因循守旧的思维定式就占据头脑,所谓解放思想就是一句空话。40年前改革开放能够迈出关键性步子,就在于进行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我们党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以实现国家现代化、社会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幸福为价值目标,以可达到目标的诸种可能方案的优化选择和新模式建构为决策基点,推开了改革开放的大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可以说是用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观察世界和中国、历史和现实、当前和未来的思维方式,也是从实际出发,敢破敢立、大胆创新,毅然决然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的思维方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强化思维方式变革。首先,要树立“变”的意识。着力推进理念观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等全方位的改革创新,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次,要增强“革”的勇气。对一些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陈规旧制和思维方式、组织方式、行为方式,必须勇于变革、大胆革新,不断解放社会生产力,最大限度地释放社会创造力,努力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第三,要强化“创”的自觉,紧紧跟上时代发展步伐,适应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变化,大力倡导创新,积极鼓励创新,着力推动创新,不仅努力实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同时也努力实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工作方法创新。

切实抓住关键性要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立足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提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使我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得到全面提升。实现这一要求,要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妥善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通过向社会和市场放权,激发社会和市场发展活力,实现政府和市场之间优势互补、协同发力;必须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改革创新,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建立完善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根据新时代发展要求,在完善市场监管和执法体制、改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上精准发力。特别是在推动市场公平和依法行政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加大改革力度,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委党校)

****************

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闪电新闻

发表时间:18-06-2611:07山东广播电视台

编者按:今年是“八八战略”实施15周年。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总结浙江经济社会多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富有前瞻性、创造性地提出了“八八战略”这一引领浙江未来发展的总纲领、推进浙江各项工作的总方略。

15年来,历届省委把“八八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遵循,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八八战略”在浙江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日益彰显出巨大的理论力量和实践力量。

为进一步推动全省干部群众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前期推出《续写八八战略新篇章》系列典型报道之后,今(6月25日)起推出《八八战略再深化 改革开放再出发》系列综述,集中展现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