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生活常识 > 正文

​沧州戴氏家族的由来,戴姓的由来

2023-08-21 13:38 来源:贴刊网 点击:

沧州戴氏家族的由来,戴姓的由来

本文目录

1.戴姓的由来 2.戴姓是怎么由来的 3.戴氏家族目前最大官戴氏回族 4.回族戴姓起源

戴姓的由来

戴姓,西周时期的宋国君主宋戴公为戴姓的姓氏始祖。

姓氏始祖: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799-公元前766年在位)死后谥号曰“宋戴公”,其庶子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氏。后世尊宋戴公为戴姓得姓始祖。

源流发展

源于子姓宋国

出自商朝后裔、周朝诸侯国宋国君主宋戴公的谥号,属于以谥号为氏。据史料记载,周公旦在平定“管、蔡、霍三监之乱”后,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建都商丘。微子启逝世后,其弟仲衍嗣位为宋公。传至宋国的第十一位国君,逝世后被谥为戴公。宋戴公长子子司空(宋武公)继位,宋戴公的其余诸子以其谥号“戴”为氏,形成戴氏一族。宋国执政的 华氏、乐氏、老氏、皇氏,四族统称戴氏,《左传》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九月,有记载「宋戴恶会之」,戴恶应为其他未立氏的戴公子后裔。另,宋朝学者戴植在所撰的《鼠璞》一书中说:"殷氏有改为戴者,以义改也。”所谓“以义改也”,并非指的是两个姓氏在字义上的相通,而是指他们系出一源。

源于子姓戴国

春秋时期诸侯国戴国(今河南商丘民权县东北一带)。《历代州域形式》记载:戴今河南睢州考城县故城,即古戴国,为子姓国。隐十年,郑取戴。(宋)《舆地广记》记载:畿考城县本子姓戴国,春秋宋人蔡人伐戴,是也。秦谓之谷县,楚汉兵起,邑多遇灾,因名甾县。 汉属梁国。后汉属陈留郡,章帝东廵诏改曰考城,取越乃光烈考武王之义也。 后魏曰考阳置北梁郡。北齐并废之以为成安县。 隋开皇十八年复改曰考城属梁郡。唐属曹州。梁开平元年属开封府。宋朝崇宁四年来属。

考古工作者发现在古戴国封地(今河南商丘民权县东北一带)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叔庆父之妻为姬姓之记载,姬周有同姓不通婚的习俗;《春秋释地韵编》和《中国古今地名大字典》皆称戴国是子姓国;《通志.氏族略》列戴国为周朝姬姓“不得姓之国”;查周所封之五十五个同姓国中也没有戴国。《 路史.国名》列在子姓商族之后;因而戴国更可能是子姓诸侯国。更有一种未证实的说法为戴国首任受封国君戴平公是商王帝乙的侄子,也就是商纣王的堂兄弟,周朝灭商后因臣服周武王而受封为诸侯。

源于姬姓

卫有戴公,卫康叔10世孙,姬姓。曹有戴伯,姬姓。鲁桓公生僖叔牙,牙生戴伯兹,姬姓。宣公十五年,有召戴公,周卿士,姬姓。

源于蒙古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

⑴.蒙古族巴逊氏,亦称把孙氏、博斯沁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su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卜氏。

⑵.蒙古族岱齐特氏,亦称戴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aic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

⑶.蒙古族塔塔儿氏,源出元朝时期成吉思汗的世仇塔塔儿部,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改称塔塔喇氏,满语为Tata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谭氏等。

⑷.蒙古族戴卜罗氏,出自陈蒙古八旗的岱簸罗氏族,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该族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派驻辽宁丹东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的影壁山附近,满语称其为Daibolo Hala,清朝晚期以后改汉姓为戴氏,主要聚居于凤城大堡蒙古族镇。

源于满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达尔充阿氏,满语为Darcongga Hala,世居吉阳(今黑龙江萝北集达河北岸)、黑龙江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代氏。

⑵.满族戴佳氏,亦称达佳氏、大佳氏、戴拉氏,源出唐朝时期渤海国皇室大氏家族,满语为Daigiya Hala,世居杭间(今辽宁)、浑郭(今辽宁)等地。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代氏。

⑶.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古孙部(吾古孙、乌孙),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戴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四位,属于大姓系列。

戴姓的由来

戴姓是怎么由来的

戴姓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姬姓诸侯国戴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省民权县东,一说在今河南省兰考县,鲁隐公九年(公元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为宋国所灭。其族人以国名“戴”为氏。

戴国的都城戴城东距宋都(今河南商丘)仅有三十公里,近在咫尺,而西距郑国都城(今河南新郑)却远达数百里之遥,因此,郑虽灭戴,但因鞭长莫及,未能久占其地,故而戴国之地后被并入宋国。

姬姓戴国灭亡后,其王族子孙及其部分国民为表示对故国的思念,即以故国名称为姓氏,形成了戴氏的另一支系。后有简笔写作“代”者。

沧州戴氏家族的由来,戴姓的由来图2

扩展资料:

人口特征:

先秦时期,戴氏世为宋国上卿,活跃在河南地区。秦汉时期,戴姓向东迁移到安徽、山东、江苏、浙江等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戴姓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广为分布,并向西散播到湖北等地。

唐朝时期,戴姓在华北、西北、四川等地有定居点,中原几次南下移民潮中,戴姓进入福建、广东等地区,清初进入台湾省。

宋朝时期,戴姓约有1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5%,排在第107位。浙江为戴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戴姓总人口的35%。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这两省戴姓占戴姓总人口的47%,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苏、山东、河南、湖北五省。全国以浙江为中心向西、向北散发,形成浙、赣、湘、鄂、苏、豫、鲁七省联成一片的戴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戴姓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为明朝第65位姓氏。浙江仍为戴姓第一大省,约占戴姓总人口的28%。在全国的分布仍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这两省戴姓大约占戴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江苏、山东、安徽、湖北、福建五省。

戴氏家族目前最大官戴氏回族

摘要

沧州戴氏概况

据咸丰二年(1852)重镌的《沧州戴氏族谱》记载:戴氏始祖戴荣,自“浙江绍兴府余姚县大戴村,初迁山西洪洞,再迁直隶景州,明永乐二年(1404)迁沧州,居李村镇,入賛二里六甲民籍”。此后六百年,戴氏后人孝谨醇良,服勤力穑,在沧州这块热土上繁衍生息,日益兴旺,逐渐成为书香绵远、生齿日繁的名门望族。迄今已有五千余户近两万人,以沧州市区为中心,散居在黄骅、青县、沧县、泊头、盐山、南皮、孟村、海兴、东光等地,为沧州的发展繁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戴氏家族迁沧后,世业耕读,蓄德未耀,至五世戴才终于发扬,自此科第不断。由戴才嘉靖癸卯年(1543)科第中举起,戴氏家族成为沧州明清两朝的科第世家。先后参加科考者多达251人,榜眼1人,进士4人,举人14人(其中武举3人),监生70人,贡生17人,庠生57人,廪生12人,增生10人,武生10人,其他科目56人。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沧州历史上只出了两个榜眼,而九世戴王纶即为其一。

学而优则仕,在戴氏家族众多科第学士中,为官者达95人,其中武官10人、官居七品以上30人、五品以上8人,一品尚书2人。计有布政司参议、监察御史、盐运使、按察史、太医官、翰林院庶吉士、文华殿中书舍人、知县、州判、县丞、县典史、教授、学正、教谕、训导和守备、千总、营官、巡检等官职,有6人被授赠为资政大夫兼右都御史,7人被授为中顺大夫、中宪大夫、奉政大夫、奉直大夫,2人被封赠为明远将军,2人被封赠为武略骑尉。

为嘉许戴氏重文兴族、齐家治国的贤良门风,明清两朝皇帝先后多次御赐 “司农司马文门第,太师御史贤人家”、“渤海人闻源流远,条山阀阅科第家”、“座对贤人酒,家藏太师书”、“渤海源流君恩厚,沧州阀阅旧家风”、“渤海人文第,条山阀阅家”等春联,予以嘉勉。戴氏至今仍保存有隆庆、万历、顺治、康熙四帝颁给族人的两篇喻祭文和十道诰命……所有这些就奠定了戴氏在明清沧州所谓“戴刘吕王,于迟孙庞”八大家族中的龙头地位。

荣为“渤海人文第”的沧州戴氏,清芬浓郁,文人辈出。据《畿辅通志》、《国朝沧州诗钞》、《沧州志》、《沧县志》及《河北出版志》记载,有诗文传世的戴氏族人共16位,著述诗文集多达30余部。家集之盛,罕有出其右者。其中八世祖清户部尚书戴明说一人就有《定园诗集》、《定园文集》、《六朝诗集》、《历代诗选》、《唐诗类苑诗集》、《茅庐诗草》、《定园未刻草》、《香云庵诗集》、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2-14

戴氏家族目前最大官

沧州戴氏概况

据咸丰二年(1852)重镌的《沧州戴氏族谱》记载:戴氏始祖戴荣,自“浙江绍兴府余姚县大戴村,初迁山西洪洞,再迁直隶景州,明永乐二年(1404)迁沧州,居李村镇,入賛二里六甲民籍”。此后六百年,戴氏后人孝谨醇良,服勤力穑,在沧州这块热土上繁衍生息,日益兴旺,逐渐成为书香绵远、生齿日繁的名门望族。迄今已有五千余户近两万人,以沧州市区为中心,散居在黄骅、青县、沧县、泊头、盐山、南皮、孟村、海兴、东光等地,为沧州的发展繁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戴氏家族迁沧后,世业耕读,蓄德未耀,至五世戴才终于发扬,自此科第不断。由戴才嘉靖癸卯年(1543)科第中举起,戴氏家族成为沧州明清两朝的科第世家。先后参加科考者多达251人,榜眼1人,进士4人,举人14人(其中武举3人),监生70人,贡生17人,庠生57人,廪生12人,增生10人,武生10人,其他科目56人。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沧州历史上只出了两个榜眼,而九世戴王纶即为其一。

学而优则仕,在戴氏家族众多科第学士中,为官者达95人,其中武官10人、官居七品以上30人、五品以上8人,一品尚书2人。计有布政司参议、监察御史、盐运使、按察史、太医官、翰林院庶吉士、文华殿中书舍人、知县、州判、县丞、县典史、教授、学正、教谕、训导和守备、千总、营官、巡检等官职,有6人被授赠为资政大夫兼右都御史,7人被授为中顺大夫、中宪大夫、奉政大夫、奉直大夫,2人被封赠为明远将军,2人被封赠为武略骑尉。

为嘉许戴氏重文兴族、齐家治国的贤良门风,明清两朝皇帝先后多次御赐 “司农司马文门第,太师御史贤人家”、“渤海人闻源流远,条山阀阅科第家”、“座对贤人酒,家藏太师书”、“渤海源流君恩厚,沧州阀阅旧家风”、“渤海人文第,条山阀阅家”等春联,予以嘉勉。戴氏至今仍保存有隆庆、万历、顺治、康熙四帝颁给族人的两篇喻祭文和十道诰命……所有这些就奠定了戴氏在明清沧州所谓“戴刘吕王,于迟孙庞”八大家族中的龙头地位。

荣为“渤海人文第”的沧州戴氏,清芬浓郁,文人辈出。据《畿辅通志》、《国朝沧州诗钞》、《沧州志》、《沧县志》及《河北出版志》记载,有诗文传世的戴氏族人共16位,著述诗文集多达30余部。家集之盛,罕有出其右者。其中八世祖清户部尚书戴明说一人就有《定园诗集》、《定园文集》、《六朝诗集》、《历代诗选》、《唐诗类苑诗集》、《茅庐诗草》、《定园未刻草》、《香云庵诗集》、

戴氏家族目前最大官戴氏回族

回族戴姓起源

明清沧州回汉两族的文化认同还引发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跳教”。“跳教”是指汉族改信伊斯兰教。据《戴氏宗谱》载:戴姓家族祖先原非回族,始祖戴诚“与一缠头僧(指阿洪)相契”,缠头僧敬佩戴诚济贫之德,增号济贫,以“公利民之心与古教济贫之意同义”为由,劝其“退佛门而人古教”。

回族戴姓起源

以上就是关于沧州戴氏家族的由来,戴姓的由来的全部内容,以及戴氏的由来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